2014年6月10日 星期二

咖啡山故事 Story of Mont Cafe in Sao Tome

咖啡山故事
撰文:翁亞泠 2014.04
西非島國聖多美普林西比生產世界知名的阿拉比卡咖啡(Arabica Coffee)
溫順香醇的口感就像聖多美人民一樣,質樸親切,持久不散的香味,愈接觸就會愈感受到引人入勝的魔力。

十九世紀初,由葡萄牙的船長將咖啡種子由巴西引進聖多美,當時就選定海拔較高的美洲溪省(Mezochi)山區(距首都13公里)為種植區。種植地區海拔640公尺,具有豐富的火山灰土壤,土壤營養豐富,山區陽光充足,且午後霧氣濕潤雨水充足,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適宜種植當時引進的小粒種阿拉比卡咖啡(Arabica Coffee),並在此建立當時歐洲形式的大型農場-莊園(葡語發音為羅莎Roça),因以種植咖啡為主,命名為Mont Café 意為咖啡山。





 聖多美普林西比與刻板印象中的非洲大陸生活與景觀截然不同,這裡受上帝特別眷顧,是個充滿陽光、沙灘、綠意盎然,儼然就像是翻版的南洋島國,陸上隨手可摘足以裹腹的麵包果、香蕉、椰子、各式果樹;清澈沒有汙染的海域魚類成群,甚至在特定季節,來自南半球的大型魷魚,會自動漂到淺灘或是撲上沙灘,只需彎腰撿拾就能飽餐數日,就像是伊甸園般的生活。因此自古以來主張有機的栽種,僅挑選最適當的地區,一切交由大地供養。

 


即使以有機摘種,在十九世紀當時咖啡豆的輸出量,已成為聖多美的重要經濟作物,咖啡山全盛時期有超過一千名工人,很難想像在遙遠的西非小島竟然與東方中國有過關聯早年同為葡萄牙殖民地的澳門辛勤的中國苦力也曾遠赴重洋在咖啡山貢獻勞力種植咖啡,投身在此千人之列。

直到目前,產地咖啡山(Mont Cofé)是葡萄牙人統治後遺留下來聖多美最具特色的莊園(大型農場)之一,且持續保有原來的莊園農作功能。聖多美獨立(1975)之後,莊園的農地被政府接收,均分給耕作的農民,約一半農民將土地轉讓,由外國咖啡廠商收購,另一半農地由散戶咖啡小農持續耕作,目前約有500名農民在此營生。

 

阿拉比卡咖啡ARABIC COFFEE
大樹下咖啡 純有機栽種 限量生產
口感溫順、平衡,直到目前均廣受歐洲美食家推薦,為世界最佳啡豆之一。阿拉比卡咖啡樹生長只能承受溫和的日曬,若設計有一把遮陽傘,就可以擋掉過剩與強烈的艷陽,因此在咖啡樹旁就伴隨著一株高大樹木,以它的枝葉遮擋陽光,縫隙中透下來的光線,恰好符合阿拉比卡咖啡樹所需,因此暱稱阿拉比卡咖啡為「大樹下咖啡」。

咖啡山阿拉比卡咖啡不以產量取勝,每株年產量不高,以純有機天然方式栽種,完全不用化學藥劑,以自然肥料進行耕作,遇有蟲害也以生物防治方式,以天然的方式對付,只能由有經驗的採收工人採摘,挑選成色最好且完全成熟的果實,在潔淨的環境下對果實進行加工處理,出口大多以生豆(咖啡豆原料)而不是咖啡的製成品。
 

 



聖多美咖啡與其他開中國家一樣,雖擁有世界級的咖啡豆,但缺乏現代化的商業行銷,工業化的水準不夠,原材料雖然好,卻沒法建立自己的品牌。台北醫學大學於2012年起,開始與當地的小農合作,將上帝祝福的大樹下咖啡豆引進台灣,小農們也因有台灣朋友的支持,可以計畫擴展種植面積,逐年提高生產量,目前台灣消費四分之一咖啡山的產品。


聖多美咖啡是個小眾市場,當您習慣飲用知名連鎖咖啡品牌,其中也不少來開發中國家類似產區的原物料,希望您支持當地小農,將西非快樂島國的大樹下咖啡,直接進到您的廚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